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,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对联从五代十国时正式形成,在明清两代达到极盛,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0多年了。早在秦汉以前,中国民间每逢过年,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(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)的习俗。桃符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茶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用来驱鬼压邪,这种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。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,代替了原来降鬼大神的名字。据历史记载,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于卧室门上题写对联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,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
但近年有人提出,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,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。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,自题一联于门上:“闭门罢庆吊,高卧谢公卿。”其妹刘令娴也作一联:“落花扫仍合,从兰摘复生。”虽然联句欠工整,但语句皆为骈俪,又题于门上,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最早载于史书的对联了。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早400多年。